传质与分离技术团队

发布时间:2019-10-17作者:出处:beat365正版唯一官网责任编辑:beat365正版唯一官网

传质与分离技术团队介绍

 

一、团队成员

马烽(教授、博士),杨鹏飞(副教授、博士),张文郁(教授、博士),李俊英(副教授、博士),刘磊力(教授、博士),杨晓勇(讲师、在读博士)。

主要招生导师介绍:

马烽,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毕业20余名。先后任beat365正版唯一官网副院长、菏泽校区管委会副主任,现任教务处副处长。山东省科教兴鲁先锋共产党员,济南市众创空间创业导师。主要从事多项传热与分离技术、化工新材料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市厅级科研项目5项,企业横向项目10余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0余篇。中国化工协会高级会员,山东省科技计划和济南市科技计划网上评审专家。

杨鹏飞,本科、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大学、江南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1年,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毕业10余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作为主要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发表SCI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10余篇、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10余篇,中科院一、二区高水平论文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另有6项国家发明专利已公开,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济南市、郑州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评审专家。美国化学会期刊ACS Appl Bio MaterInd Eng Chem Res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专家;美国化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与万华化学集团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过合成革用水溶性聚氨酯粘合剂。现博兴县经济开发区科技副主任(挂职)。

张文郁,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原山东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10余人。先后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石化齐鲁石化、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从事催化和精细化学品合成的研究。研究方向:绿色催化,精细化学品合成。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企业横向课题多项。中国化学会会员; Elsevier 出版商催化类期刊审稿人。

李俊英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师,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学科方向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和化学工程与技术,2014-2015佐治亚理工访学一年。2010-2018,一作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主持在研项目2项。

杨晓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师,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超能材料的研究,新型分子的设计。

二、团队研究方向

1、吸附分离材料的制备与分离应用

1)晶胶介质的制备及分离应用

采用物理化学修饰以及微通道反应技术,制备出亲和、离子交换、内嵌纳米粒、分子印迹等类型的晶胶介质材料。利用晶胶介质拥有尺寸达数微米至数百微米且相互连通的超大孔隙,应用于分离细胞、质粒、病毒、酶、核营酸等生物制品。

2)天然高分子吸附分离材料

通过胶原、纤维素等天然高分子的表面修饰来制备分离材料,研究其液相吸附、有机溶剂/水体系的分离(即油水分离)等应用性能。

3)膜分离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主要有抗菌明胶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以及阳离子聚氨酯合成及在膜分离中的应用。对天然高分子产物明胶进行阳离子化改性,使其具有抗菌性能,研究改性方法和制膜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合成含硅阳离子水性聚氨酯,研究成膜性能,探讨在膜分离中的应用。

4)高性能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分离应用

根据待分离材料(模板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功能单体和载体,制备对模板分子具有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材料,研究其分离性能。该方向研究主要应用于对高附加值材料的选择性分离。

2、功能新材料的制备及表面修饰

1)抗菌材料

用化学方法制备纳米银、过氧化脲等复合材料,研究材料的制备方法、抗菌性质及其影响规律等。

2)自修复材料

通过控制单体、催化剂、聚合机理等设计并合成新型高分子材料,当材料的力学性能、表面性能等受损时能够进行自我修复。

3)可降解生物医用材料的设计、改性与应用

根据现有缓释药物载体材料的性能缺陷,对载体材料重新进行分子设计,改善载体材料的性能,提高缓释药物的整体效果。依据靶向药物与载体材料的结合机理,设计载体材料,获得靶向性强、副作用小的载体材料。

3、微通道传质及分离

微通道内多相流传质和反应过程是重要的单元操作。使用微通道设备进行逆流传质反应出现的最大问题是相分离以及压力损失。通过研究微通道内传质,开发出微通道内多相流新的分离方法,并研究其分离机理和分离效率。

4、相平衡及分离技术

相平衡是分离技术和分离设备开发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关键,以相平衡研究为基础,重点开发生化和药物领域的分离技术,包括新型分离介质的制备和评价,针对天然产物提取或生物大分子分离的相平衡体系研究,以及分离过程的模拟方法研究。建立基本的生物大分子(主要针对蛋白类)分离过程研究方法,能够进行柱分离与萃取分离的研究。

5、环境催化传质与分离

研究水处理过程中光催化氧化和废气中的催化脱硫。负载型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针对目前纯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在水处理过程中易水化分散而无法回收的难题,将二氧化钛负载在多孔材料上不但能解决上述问题,还可以增加污染物的吸附和光催化转化,同时在负载过程中二氧化钛形貌和颗粒大小容易控制,可得到更高光催化性能的催化剂。

三、实验室情况

食品化工楼C  204(张文郁);207(张文郁、杨鹏飞、杨晓勇);206209(马烽、李俊英); 214(杨鹏飞)

Baidu
sogou